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
- 作者:admin
- 发表时间:2023-04-26 10:51
- 来源:未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年规划
汇报单位:黑龙江威速科技有限公司
时间:2023年4月20日
一、公司简介
黑龙江威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8月,是一家国内领先的是一家从事流媒体领域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为教育、工业、农业等领域提供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客户提供音视频流媒体咨询规划、软件研发、硬件配套、系统集成和运维外包实施方案等一体化服务。2015-2022年期间企业荣获黑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度5G新型消费示范项目试点单位、黑龙江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同时先后获得黑龙江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以及CMM3软件成熟度认证、东北三省研学实践教育联盟理事单位的称号。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线,建设了黑龙江威速信息技术研究中心、5G远程交互软件研发平台;坚持内外部智库相结合,设立了深圳研发中心,长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石油学院、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多年耕耘,硕果累累。
多项国家专利、70多项软件著作权;30多项产品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近10项产品达到优秀的先进水平;10余项产品获得“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多项先进新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
可提供合作招生、师资培训、流媒体平台咨询规划辅导、软件研发应用、硬件配套、系统集成和运维外包实施方案、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服务等业务内容。在打造真实生产环境、推动专业建设、培养工匠精神、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合作,在大数据AI智能、软件研发培养质量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双指导,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实习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未来三年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强化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按照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致力做好带头引领作用,促进校企在各领域深层次的全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谋求企校生三方共盈,为社会创造更大贡献,现结合实际,制定以下产教融合三年发展规划。
规划规划时间为:2023-2025 年
合作基础: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标准和企业实际需求,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
2. 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科研基地,实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合作共赢。
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合作目标:
1. 提高本校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的双提升。
2. 实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产学研一体化,打通教育、科研和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技术水平。
3. 推动院校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合作目的:
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教师,创设“学生企业制造一体化实习基地”。
3.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岗位和就业资源。
4. 建立优秀毕业生“后续联络机制”,为企业企业培养保障人才。
5. 学校向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咨询和人力资源支持。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㈠.校企共同深化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将符合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和信息化、物联网等产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本地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植入学校专业课程计划。
2.1+X证书试点模式——以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和就业发展为导向考取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认证证书,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获取毕业证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采取“普及初级,选拔中级”的形式,择一考取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专业的工程认证或符合当今企业用人标准的IT国际通用认证证书,让学生获取双证(毕业证+专业认证)毕业。
3.课程改革——校企共同进行课程研发和教学改革,校企双方结合学生现有基础能力共同开发一套符合当下主流技术标准的实训教材以供师生教学使用,为今后形成正式的教学用教辅材料为开发目标。
4.师资培养——推动形成高校骨干教师赴企业挂职和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授课的互动机制,每年高校选派10-15名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交流;企业选派技术骨干赴高校完成一定课时的教学工作。从项目研发、技术难题分析与解决、学术问题研讨等方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共享前沿技术使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造就一批创新、实用型综合性技术人才,提升培养一批企业技术人才和青年优秀教师。
㈡.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试点
将课程植入学院各专业班级,采取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操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以此作为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的实施路径。
㈢.打造人才实习、就业输送平台
针对校企产教融合培育的学生,联合相关行业企业打造人才实习、就业推荐平台,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推荐资源,打造学生与行业、产业互通的输送出口。
㈣.共享双创孵化基地资源
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创业指导和行业市场研讨会;为有创业打算的学生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创业环境,助力孵化学生创业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市场宣传和推广。
改革创新大力培养人才
学生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建立“2库、4体系、”的建设模式。
(1)实训课程体系
结合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发展,建立教育与培训对应的实践教学资源库;构建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课程共建共享的开发机制,制定并实施适应“互联网+数字技能”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培训项目体系
对接国家新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与数字产业的优质企业合作,建立健全“边建、边用、边推广、边提升”的良性长效机制,持续建设数字培训项目资源库;面向社会各类学习者广泛开展政策性补贴为主的数字技能实践实训。
(3)技术研发体系
与头部企业、优质院校合作,形成创新载体;将生产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
(4)创业项目体系
遵循立足省内、面向西部、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快速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社会的原则征集;搭建新经济创业项目、创业者、投资者的对接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选择机会。
(5)技能评价库
与国家及省内合格的新职业技能评价组织合作,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服务模式。开发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施职业数字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
(6)国际认证库
引入各国认可的国际统一标准证书,促进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
打造特色创新融合理念
1.创新“2+3+1”专业办学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创新“2+3+1”办学模式。 “2”是构建专业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领推动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改革: 构建由学校、社会参与,包含“3”项主要领域的委员会,分别是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技术服务联盟委员会统筹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及人才服务;“1”是为实现专业全方位的改革与管理,建立健全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拓展企业参与评价途径,融合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实现可视化管理。
2.“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相结合数字化教学环境遵循国家、行业相关标准,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及虚拟仿真线上线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训体系。以“云-管-端”的网络技术框架结合实际教学重新定义架构,实训体系与工作体系相融合,按照应用场景进行建设。以“实训场景化、过程流程化、内容真实化、成果文档化”的“四化”理念为指导,全面强化学生体验,结合“线上”资源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与学校线下实训基地的互补。
3.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为新媒体产业提供智慧赋能。构建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软件技术专业智能应用开发为引领,实现产业众包,精准推送,促进智能化应用赋能服务于新媒体产业。
4.“AI+新媒体”相融合,重构产业生态“AI+新媒体”相融合,重构产业生态和资源的整合,形成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的产业布局和融合创新,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形成“智能运行管理”,建设专精特新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建设专精特新产教融合云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 先进技术,建设企业人才岗位能力功能模块、企业资源引入功能模块、岗位招聘管理及推荐、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管理、项目开发教学及研创、校企合作成果共享、行业人才需求数据分析、专业人才数据库等功能模块,智慧云平 台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平台、实习实训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思政平台、学院管理平台、创新就业平台,并可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集中平台进行数据联联通,推动数据管理,形成人才好额岗位大数据库,推动数据治理与精准化产教融合相匹配。
三、预期成果
(1)未来3年,每年预计招收学员 100 人。3 年将累计招生300人。三年内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开展企业实习实训及定向人才培养工作,三年内开展每年培养专业 100人以上,实习实训时间 2个月以上。
(2)健全组织机构。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事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各对应部门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立项、实施和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规划目标和责任的顺利落实。
(3)未来三年,公司将进一步巩固以往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着力解决制约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方针,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继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地方经济建设,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和实习教学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见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创造条件,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和岗位培训等提供便利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为主线,建设了黑龙江威速信息技术研究中心、5G远程交互软件研发平台;坚持内外部智库相结合,设立了深圳研发中心,长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石油学院、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确保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多年耕耘,硕果累累。
多项国家专利、70多项软件著作权;30多项产品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近10项产品达到优秀的先进水平;10余项产品获得“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多项先进新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推广并得到广泛应用。
可提供合作招生、师资培训、流媒体平台咨询规划辅导、软件研发应用、硬件配套、系统集成和运维外包实施方案、提供实习实训、就业服务等业务内容。在打造真实生产环境、推动专业建设、培养工匠精神、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合作,在大数据AI智能、软件研发培养质量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双指导,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实习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未来三年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强化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带动引领示范作用,按照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致力做好带头引领作用,促进校企在各领域深层次的全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谋求企校生三方共盈,为社会创造更大贡献,现结合实际,制定以下产教融合三年发展规划。
规划规划时间为:2023-2025 年
合作基础: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标准和企业实际需求,建立稳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
2. 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科研基地,实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合作共赢。
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合作目标:
1. 提高本校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的双提升。
2. 实现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产学研一体化,打通教育、科研和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技术水平。
3. 推动院校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合作目的:
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教师,创设“学生企业制造一体化实习基地”。
3.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习岗位和就业资源。
4. 建立优秀毕业生“后续联络机制”,为企业企业培养保障人才。
5. 学校向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咨询和人力资源支持。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㈠.校企共同深化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将符合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和信息化、物联网等产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本地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植入学校专业课程计划。
2.1+X证书试点模式——以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和就业发展为导向考取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认证证书,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获取毕业证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采取“普及初级,选拔中级”的形式,择一考取我国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专业的工程认证或符合当今企业用人标准的IT国际通用认证证书,让学生获取双证(毕业证+专业认证)毕业。
3.课程改革——校企共同进行课程研发和教学改革,校企双方结合学生现有基础能力共同开发一套符合当下主流技术标准的实训教材以供师生教学使用,为今后形成正式的教学用教辅材料为开发目标。
4.师资培养——推动形成高校骨干教师赴企业挂职和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授课的互动机制,每年高校选派10-15名骨干教师进入企业挂职交流;企业选派技术骨干赴高校完成一定课时的教学工作。从项目研发、技术难题分析与解决、学术问题研讨等方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共享前沿技术使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造就一批创新、实用型综合性技术人才,提升培养一批企业技术人才和青年优秀教师。
㈡.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试点
将课程植入学院各专业班级,采取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操作教学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以此作为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的实施路径。
㈢.打造人才实习、就业输送平台
针对校企产教融合培育的学生,联合相关行业企业打造人才实习、就业推荐平台,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推荐资源,打造学生与行业、产业互通的输送出口。
㈣.共享双创孵化基地资源
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产教融合模式培养的学生开展不定期的创业指导和行业市场研讨会;为有创业打算的学生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创业环境,助力孵化学生创业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市场宣传和推广。
改革创新大力培养人才
学生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建立“2库、4体系、”的建设模式。
(1)实训课程体系
结合新经济、新产业、新职业发展,建立教育与培训对应的实践教学资源库;构建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课程共建共享的开发机制,制定并实施适应“互联网+数字技能”发展需求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2)培训项目体系
对接国家新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与数字产业的优质企业合作,建立健全“边建、边用、边推广、边提升”的良性长效机制,持续建设数字培训项目资源库;面向社会各类学习者广泛开展政策性补贴为主的数字技能实践实训。
(3)技术研发体系
与头部企业、优质院校合作,形成创新载体;将生产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
(4)创业项目体系
遵循立足省内、面向西部、利用资源、发挥优势、快速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社会的原则征集;搭建新经济创业项目、创业者、投资者的对接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选择机会。
(5)技能评价库
与国家及省内合格的新职业技能评价组织合作,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创新评价服务模式。开发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施职业数字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
(6)国际认证库
引入各国认可的国际统一标准证书,促进数字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开展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证。
打造特色创新融合理念
1.创新“2+3+1”专业办学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创新“2+3+1”办学模式。 “2”是构建专业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引领推动专业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一体化改革: 构建由学校、社会参与,包含“3”项主要领域的委员会,分别是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技术服务联盟委员会统筹专业改革、课程改革及人才服务;“1”是为实现专业全方位的改革与管理,建立健全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拓展企业参与评价途径,融合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实现可视化管理。
2.“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相结合数字化教学环境遵循国家、行业相关标准,打造校内外实训基地及虚拟仿真线上线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实训体系。以“云-管-端”的网络技术框架结合实际教学重新定义架构,实训体系与工作体系相融合,按照应用场景进行建设。以“实训场景化、过程流程化、内容真实化、成果文档化”的“四化”理念为指导,全面强化学生体验,结合“线上”资源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实现与学校线下实训基地的互补。
3.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为新媒体产业提供智慧赋能。构建大数据技术专业群,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软件技术专业智能应用开发为引领,实现产业众包,精准推送,促进智能化应用赋能服务于新媒体产业。
4.“AI+新媒体”相融合,重构产业生态“AI+新媒体”相融合,重构产业生态和资源的整合,形成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的产业布局和融合创新,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5. 形成“智能运行管理”,建设专精特新产教融合智慧云平台。建设专精特新产教融合云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 先进技术,建设企业人才岗位能力功能模块、企业资源引入功能模块、岗位招聘管理及推荐、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管理、项目开发教学及研创、校企合作成果共享、行业人才需求数据分析、专业人才数据库等功能模块,智慧云平 台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平台、实习实训平台、教学管理平台、思政平台、学院管理平台、创新就业平台,并可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的集中平台进行数据联联通,推动数据管理,形成人才好额岗位大数据库,推动数据治理与精准化产教融合相匹配。
三、预期成果
(1)未来3年,每年预计招收学员 100 人。3 年将累计招生300人。三年内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开展企业实习实训及定向人才培养工作,三年内开展每年培养专业 100人以上,实习实训时间 2个月以上。
(2)健全组织机构。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事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各对应部门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规划编制、立项、实施和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规划目标和责任的顺利落实。
(3)未来三年,公司将进一步巩固以往校企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着力解决制约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坚持校企合作方针,创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与体制,继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以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地方经济建设,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和实习教学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教学见习、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等创造条件,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和岗位培训等提供便利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